首页成语词典假以辞色假以辞色的故事

假以辞色的成语故事


拼音jiǎ yǐ cí sè

基本解释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出处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暂未找到成语假以辞色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假以辞色)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以当十《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一以当百清·李渔《比目鱼》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领全军杀将前去。及至两不相对,真个人强马壮,一以当百。杀得那些山贼,抱头而窜。”
一以贯之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家之辞《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一言以蔽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一言以蔽之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半辞《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一诺无辞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路货色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叫我看,一进了他们这个大染缸,就全变成一路货色了。”
一辞同轨《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辞莫赞《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面之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万口一辞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死不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下气怡色《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不以一眚掩大德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以为奇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3回:“而且老太太时常提问案件,大家亦都见惯,不以为奇。”
不以为意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不以为耻《邓析子 转辞》:“今挂劓不以为耻,斯队之所以乱多治少也。”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以人废言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以词害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不以辞害志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不假思索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