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元好问的诗 > 外家南寺

外家南寺

[元代]:元好问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外家南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茂密的梧桐随着瑟瑟秋风,轻轻晃动在黄昏的炊烟;满庭的风露袭来阵阵寒意,更觉得秋意偏侧到这边。

眼帘中,高高的河岸已变成深深的山谷;忧愁里,西坠的残阳下更怕听乱噪的鸣蝉。

离开了国都的衣冠之士啊,竟落得凄怆的今日;来到了外家的梨栗树下啊,更记起快活的当年。

我披着满头的白发已经把人间走遍;却仍到寺庙的窗下,借卧榻冷清而眠。

注释

外家:指母亲的父母家,这里指养母张氏的外家。

郁郁:树木枝叶茂密的样子。

动晚烟:在傍晚的秋风中摇摆。

秋偏:秋天来的太早。

高岸移深谷: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为陵。”意,言山川易位,面目全非。喻世事多变,金国被蒙古灭亡了。

去国: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衣冠:士大夫、官绅。

梨栗:出自晋陶渊明《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后用以概括童年生活。

“外家南寺”鉴赏

赏析

首联抑扬有致,渲染悲秋氛围。时值秋日傍晚,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伸展繁枝茂叶,不停地摇晃,舞动着一缕缕袅袅上升的炊烟。庭院内,秋风瑟瑟,秋露滴滴,诗人才感觉到深秋已悄然来临。梧桐在古人眼中是一种嘉美的奇树。齐谢眺《游东堂咏桐诗》说它“高枝百丈余,枝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一个“动”字,给梧桐树注人了生机,仿佛是它在傍晚时分当空舞动着轻袅的炊烟。秋日梧桐的繁盛丰茂,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错觉,使诗人未能强烈意识到秋色的浸染;只是满院的风露,才从触觉上使诗人真切感受到浓重的秋意。前扬后抑,顿挫有致。这两句不避重复,连用两个“秋”字,浓浓地酿造了“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气氛。这首诗的前二联状写外家南寺的深秋暮景,景中寓情。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议论警醒。诗中用秋梧、晚烟、乱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凄凉意象,构成一幅萧瑟黯淡的深秋图景,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的体味诗人在诗中所涵咏的意味,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颔联虚实相参,传写故国哀思。眼中看到的是高岸崩陷,变成洼地,深谷填塞,反成山陵。诗人用自然界地理上高下易位的变化,比喻世事发生巨大变化,这里指国破家亡。沧桑之感与悲怆之情,使诗人久久陷在深重的忧愁里。而西坠的残阳,乱噪的寒蝉,又添愁助恨,使诗人更加心烦意乱。这里,“高岸”、“深谷”并非“眼中”所见的实有之景,而是诗人拈来比喻的虚拟之物;“残阳”、“乱蝉”是“眼中”具象的实有之景,诗人却将它们置于抽象的“愁里”。笔姿虚实互生,更增沉郁之情和顿挫之致。

颈联今昔对比,喟叹沧桑巨变。元氏家族几代为官。曾祖做过北宋的隰州团练使,祖父为金朝的柔服丞,父隐居不仕,叔父格屡任县令,诗人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可谓“世代衣冠”。然而,金亡后,他沦为阶下囚、亡国奴,自此,他抱定“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乙卯端阳日感怀》)的生活宗旨,成为金朝遗民。从昔日的“世代衣冠”到今日的“中原布衣”,他有多少故国盛衰兴亡的感叹啊!他回到儿时读书的外家南寺时,人已垂垂老矣,物是人非,怎不追忆当年那寻梨觅栗的生活情景呢!从“衣冠”到“布衣”,地位悬殊,从少年到白头,岁月漫长,时空的强烈对比呈示诗人内心巨大的怆痛。

尾联抚事兴叹,回首人生历程。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重又回复原样。只是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匆匆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参透了人生真谛,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平平的叙述,却蕴含着深沉的身世感叹和深邃的历史内涵。“依旧”二字看似等闲,万不可轻轻放过:以前是金廷臣民,现在金廷虽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廷的初衷。这二字正体现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善于运用富有内蕴的物象呈露内心情感世界的震颤。秋梧、晚烟、风露、残阳、乱蝉,这些肃杀、萧瑟凄凉、衰微的意象,一经诗人驱使,即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环境氛围,成为诗人宣泄哀伤悲痛心绪的媒介。这首诗又善于在平和冲淡的叙述中寓含深刻强烈的议论。“今日”、“当年”的兴亡感喟,“白头”、“依旧”的忠贞信念,不着一字,却让人受到深深的感染,其内含的精神力量胜过长篇泛泛而谈的大论。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2年)春天,汴京守将西面元帅崔立发动兵变,开城投降蒙古。这一改朝换代的变乱,致使元好问与其他留守官员沦为亡国奴,于同年四月被羁管聊城(今属山东),又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直到十一年(1239),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秀容(今山西忻州),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遗民生活。《外家南寺》当作于回故里不久。

元好问简介

元代·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100篇)

猜你喜欢

浪淘沙·秋

明代朱栴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题衡翁扇头鞋书秋声赋

明代彭年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

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马上作

明代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边草 一作:边月)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临终诗

明代明秀

一夜小床前,灯花雨中结。

我欲照浮生,一笑浮生灭。


塞上忆汶水

元代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四块玉·叹世三首

元代马致远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拨不断·自叹

元代王和卿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


清平乐·朱颜渐老

元代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劲草行

元代王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

白骨沉埋战血深,翠光潋滟腥风起。

山南雨暗蝴蝶飞,山北雨冷麒麟悲。

寸心摇摇为谁道?道傍可许愁人知。

昨夜东风鸣羯鼓,髑髅起作摇头舞。

寸田尺宅且勿论,金马铜驼泪如雨。


渡白沟

元代刘因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彫落,天涯孤剑独谁投?